纵隔炎性淋巴结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,具体病因需结合临床表现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。以下是可能的病因及其相关疾病:
-
感染性疾病:
- 结核病: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导致纵隔淋巴结炎的常见原因,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、发热、盗汗、消瘦等症状。治疗通常采用抗结核药物,如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等。
- 细菌感染:如肺炎、肺脓肿等,可能通过血液传播至纵隔淋巴结,引发炎症反应。治疗需使用抗生素。
- 真菌感染:如曲霉菌病等,也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炎。
-
自身免疫性疾病:
- 风湿性关节炎: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,可伴随纵隔淋巴结肿大,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双氯芬酸钠)和糖皮质激素(如甲泼尼龙)。
- 系统性红斑狼疮:与遗传和内分泌因素有关,可引起纵隔淋巴结增生,治疗包括雷公藤多苷片、硫酸羟氯喹片等。
-
恶性肿瘤:
- 淋巴瘤: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,可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,伴有发热、盗汗、体重减轻等症状。治疗方式包括化疗、放疗或手术切除。
- 肺癌:晚期肺癌可能转移至纵隔淋巴结,导致其肿大。治疗可采用靶向药物(如吉非替尼、厄洛替尼)或手术切除加放化疗。
- 胃癌:胃癌侵犯周围组织时,可能压迫淋巴管,导致淋巴回流障碍,进而引起纵隔淋巴结肿大。
-
其他原因:
- 慢性炎症性疾病:如结节病(一种肉芽肿性疾病),可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,通常通过药物控制。
- 纤维性纵隔炎:一种罕见的纵隔炎症性疾病,可能与结核、真菌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有关,治疗可能需要类固醇或手术干预。
- 囊性淋巴管瘤:一种罕见的良性淋巴系统病变,通常无症状,偶然发现,确诊需手术切除。
纵隔炎性淋巴结的病因复杂,可能涉及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恶性肿瘤等多种因素。确诊需结合详细的病史、体格检查、影像学检查(如CT、MRI)和实验室检查(如PPD试验、血沉、病理活检等)进行综合判断。